在我们去研究这个商业疑问前,我们还有另外一个疑问那就是长虹空调代工小米和格力部分型号或格力子公司凌达代工其他品牌空调压缩机背后的故事。都说格力老板不高明,我个人觉得董明珠董事长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因为打败敌人或让敌人消失并非商业良策。如果能够空调领域某部件的代工技术那么等于就算本部产品发生亏损,依然不能动摇其企业盈利能力,长虹电器就是这样一家企业,格力也正在向长虹学习,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你现在买的飞利浦空调并非其自主生产的产品,而是由美博空调代工,贴的飞利浦品牌(飞利浦空调自家生产工厂还在滁州加紧建设中),长虹贴牌代工小米和格力部分型号,其实说明长虹空调的技术肯定不是真的差,而是其销售技巧方面比其他品牌弱,这个方面依然需要改进。


(相关资料图)

一,为什么飞利浦空调要强调自己高层来自格力?

1,老百姓其实并不怎么认识飞利浦空调和为其代工的美博空调,之前其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名气低于格力。

2,格力在销售中出现售后方式缺陷,导致部分经销商放弃站队格力,跳槽到飞利浦空调。(不排除这个经销商被飞利浦空调用于商业名气增加)

3,格力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大品牌,飞利浦空调知名度并不高,依然没有走出飞利浦手机和刮胡刀的阴影。

4,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更多消费的是品牌,而非产品本身,也就是就算你质量一流行业第一,但是别人不认识你,不认可你,你也没有办法。

5,格力已经很牛,如果制造一条爆炸新闻格力某经销商或者核心领导人跳槽飞利浦空调,那么就可以给老百姓制造一种猜测:难道飞利浦空调未来比格力空调还厉害??引起民众大量关注,从而瞬间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不得不说飞利浦空调这一方案比格力空调要高明,但是如果飞利浦空调仅是走打败格力空调,企图让格力空调消失不见的话,这样的思路行不通的,因为格力空调运营多年有底子,想战胜格力并非易事,最终能不能超越格力,还是以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优劣决定。

6,飞利浦空调多多少少缺乏名气自信或故意炒作引起关注,我曾经在飞利浦空调官方店留言,说他们缺乏自信,他们领导人回复我说,这只是为了证明未来的飞利浦空调将比格力更厉害,飞利浦空调把格力原班人马这几个字用来炒作宣传,是想告诉消费者自己未来将比格力更优秀,其实这样做有2个结局,如果飞利浦空调挑战失败了,那么作为师傅级的格力空调方面自然名气更上一层楼,就算挑战成功,飞利浦空调赢得一定市场份额,也可能无法拿掉核心技术来源格力的嫌疑,所以打着自己管理层和销售团队来源于竞争对手这个策略其实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提高自己名气,有可能间接提高竞争对手知名度,因为格力完全可以说这个经销商经营的不行,这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是不行,都是被淘汰出去的,这样宣传后,不但不能增加自己名气,可能反而让自己名气下降。

二,消费者真的可能区分谁好谁坏吗?

1,我们镇上基本上都是安装的格力空调和美的空调,曾经家家户户安装的长虹空调不见了,更多的是长虹洗衣机和电视机,电饭锅等非空调产品。什么美博、小米、奥克斯、飞利浦这些品牌的空调产品,想要竞争格力和美的,并非易事,其客户群根深蒂固,树大根深。就算格力不做空调了,做其他的,依然可以背靠其强大的销售(含售后)网继续做下去,让格力消失这个策略明显实现的概率不大,长虹虽然让出了某些市场,并不是说长虹就消失了,很可能你的产品就是长虹代工的,也就是说你搞了半天相当于还是在用长虹空调,只不过买个一个名气度你感觉很高的品牌罢了。

2,如果未来飞利浦空调技术大量使用格力原班人马提供的技术支持的话,其实间接告诉我们,你买的空调其实=还是格力一样的产品(除非飞利浦抛弃这群人的技术智慧,从新用其他人创新)。这就相当考验老百姓智商了,到时候我们可以将两个品牌的空调拆开,如果90%一模一样的情况下,那么就是说我们花了这么多钱,买了一个和格力一模一样的空调,搞半天就是买了个牌子。

3,飞利浦空调要取得更大市场,要走的路还很远,而是还需要对空调技术进行革命,因为只有自己比格力空调有一部分不同,比格力高级,比格力更具优势,才能站住脚,否则克隆技术这条路,走不了多远。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结束语:

企业竞争,其实对于格力来说并不是坏事,因为只有竞争,才能有危机感,总不能一辈子躺功劳簿上吃饭,技术革新和技术核心才能让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飞利浦空调能否挑战成功,分得一席市场,我们也只能做一个观看者,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见分晓。

对百姓来说,空调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感受和售后服务优劣。有些人不理解格力空调为什么让长虹代工,其实格力此举正是其高明之举,消灭长虹其实并非良策,与其消灭他,不如分点肉给他吃。长虹长期存在,对于格力来说并不是坏事,因为如果另外一个长虹如果崛起的话,可能比长虹更难应对,还不如站起来一起合作。这点两马就运用的比较多,比如说我有个快递公司,那么其他几家公司我就都通通去入股,也就是说,不管那家公司破产了或者做强了,对我们来说都在可控范围。这点美团和饿了么的领导层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2家独大,其实并不是好事,最好是5-10家并存,然后入股其他所有公司,做幕后大BOSS,就算我自己这家废了,我还是盈利的,因为我其他公司也是股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