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素材人物事例 人物素材

本文中,我整理了一些人物事例素材,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人物事例素材

1.“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他成就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也书写了一名青年军人的特殊光荣。杨利伟凭着自己坚如磐石的意志,经过转椅训练,离心机训练,水上应急训练,控制体重不吃肉等训练后,带着中国人民的梦想与期盼,冲上云霄,实现了中国人民的航天梦。他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坚强的意志,过人的才能和忍耐力,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的实现,他只能不断地努力,努力地战胜那些艰难的训练,战胜那些险境,战胜自己,最终收获了累累的硕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实现了全中国的伟大梦想。

2.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的李连杰,从小没有父亲,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帮助母亲分担家用。李连杰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他的梦想是:要帮北京市八百万人争光,练武术,拿冠军。从11岁开始,李连杰就代表10亿中国人去全世界表演。到了他16岁时,李连杰拿了武术冠军,这时的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只是武术,所以李连杰努力开始了新的梦想:拍电影。一部《少林寺》开始让大家认识了李连杰。李连杰还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创办了壹基金,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因为他发现,人得有两种梦想,一个是我的梦,一个是中国梦。

追梦的名人事例: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

急需10个中国当代人物的事例,贡献及评论

1、宋庆龄

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为她立碑铭文以表纪念: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2、毛泽东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评价: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刘少奇

绘制新中国建设蓝图作了重要理论准备。他领导建立华北人民政府,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率领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为建立新中国争取了有力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

评价:刘少奇同志长期以来,是我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善于把党的政治任务同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组织群众进行有成效的斗争。

4、方志敏

方志敏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造了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

评价:192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方志敏从事农民运动比澎湃晚几个月,比我毛泽东早几个月”。方志敏同毛泽东、彭湃一起被公认为“农民大王”。

5、陈云

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评价:陈云同志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担任党中央的领导工作,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云同志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

6、罗荣桓

1937年9月,率师政治部和少数部队,在晋冀边界的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到吕梁山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

评价: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曾和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有一次谈话,详细谈及了罗荣桓的为人。毛泽东说,罗荣桓老实,原则性强。

7、雷锋

1960年8月,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表现突出,团党委为雷锋记二等功一次。把平时节约下来的100元钱分别支援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和辽阳水灾区。

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8、陈寅恪

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评价:中国近代史学家汪荣祖(《陈寅恪传》):陈寅恪在现代中国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外影响也很深远。陈氏的著作,一如乾嘉诸老的著作,大都是属于考证、疏证、笺证、考释之类,而不是有系统的史述。

9、金岳霖

金岳霖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融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国哲学家。他创建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本体论和知识论。

评价: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家兄张申府先生说过,现在中国如有个哲学界的话,第一人是金岳霖先生。

10、吴文藻重新

1966年,“文革”爆发,二人都靠边站,住牛棚。1979年,吴文藻重新工作,带民族学院的研究生,为民族学的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5年9月24日,冰心痛失与自己荣辱与共、相濡以沫的丈夫,遵照丈夫遗嘱把三万元存款捐给中央民院的研究所,作为社会民族学研究生的奖学金。

评价:香港社会学家黄绍伦:吴文藻先生倡导的社区研究,“带着明确的中国化的目的”,是“有名的燕京社会学系的一位能干的领导人”。是在文革结束之后,尽管年事已高,吴文藻仍然非常关心学术界晚辈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庆龄

百度百科-吴文藻

百度百科-现当代人物中国

关于"中国脊梁"的人物事例

1、邓稼先

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人物简析: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2、钱学森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十分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但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之后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最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必须能回来,此刻最后回来了!”

人物简析: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3、袁隆平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

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袁隆平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800公斤。

人物简析: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4、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8时59分,0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

人物简析:

杨利伟是“神舟”5号飞船成功载人航天的标志和代表。从杨利伟的表现,人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们的质素、智慧和表现,看到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的前景和希望。

5、雷锋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待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

另100元雷锋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人物简析:

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家国情怀的作文素材 有家国情怀的人物事例

1、钱学森: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干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华罗庚:大数学家华罗度,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亳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体现中国精神的人物素材有哪些?

01、于敏: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他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的突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恒武选中,来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在时代的漩涡中,张弛有度。在公明和真理之间坚持选择。他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也不乏“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人生气魄。这几乎就是于敏所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的共同特质。

【素材运用要点】于敏的事迹充分表现出科学家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兴亡紧紧相连,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成就人生,在现实自我中造福大众。

这一素材可以用于写家国情怀、时代责任、人格魅力、无私奉献等主题作文。也可通过深入挖掘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02、申纪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申纪兰

申纪兰,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申纪兰说:“要幸福就要奋斗。”改革开放以来,她带领平顺县西沟村人治山治沟,兴企办厂,逐浪市场经济大潮,奋力建设小康新村。从而使西沟村发展始终走在山西前列。他把对家乡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化作前进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奋斗。

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我国第一部宪法。改革开放后,她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的关于山区交通建设、保护耕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发展农村教育等工作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和积极回复。

【素材运用要点】申纪兰为人民办实事,她时刻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这是忠诚的表现。

这一素材可用于写关于时代责任、爱国忠诚等话题的作文作文。也可以通过素材解读,展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表达对高尚品格的赞美。

推荐内容